但是,其可贵之处在于,他指出了人类生命是从其他生物进化来的,而其他生物是由气的变化产生的。
重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与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是有原则区别的。目前关于儒学(或儒教)之教化是指社会人文教化还是宗教教化的争论就是如此,只从教化本身不容易说明问题。
其基本的进路则是道德的宗教,即由道德而进至宗教。自然界的目的性被称之为天地之心,亦称之为天命,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命之谓性是也。[10] 历史地说,儒家关于天的思想是从宗教神学演变而来的,是有发展变化的。这样说无疑是参考了西方宗教及其宗教学说,但又不是依傍西方,对号入座,而是通过比较显发儒学的特质。这里涉及经典文化与政治文化、民间文化的关系问题,情况很复杂,解决这类问题非常重要。
可以指出的是,这种说法至少包含了某些人文主义的因素,或者逐渐向人的问题转移。在现实层面上,儒家承认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这既与《仁学本体论》先立乎其大的理论形态的追求有关,也是陈来先生对于哲学论证的独到理解的具体体现。
仁体之为实体,是大化流行的鼓动者。陈来先生对熊十力体用论的反拨主要在以下几点: 其一,熊十力的刹那说主张凡物才生即灭,刹那刹那,前前灭尽,后后新生,化机无一息之停,否定事物的相对静止和连续,人生、人心及文化价值的确定性无从树立,故最不可成立。自由是仁之活动无碍,平等是仁之一视同仁,公正是仁之正义安排,和谐则是仁体流行的整体要求。试图将自己的哲学与哲学史的传统割裂开来,是一种根本的错觉。
仁学本体论是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典范。基于这样的理解,仁体论着重于新理学对伦理共相的阐发,而不取其形式化的概念思辨。
【5】 仁体生生不已,则变化生生遍及一切存有的层面。与西方哲学、特别是已译介入汉语世界的西方哲学的对话,是当代中国哲学不得不面对的基本语境。对于这一误解,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出回应:其一,博爱强调的是仁爱价值的普遍性,这一普遍性是以仁体的宇宙论和本体论为基础的。仁爱是仁之本体的本然流行,其他三者是仁的流行的不同表现。
本文尝试对仁学本体论作系统的哲学阐释,并藉此略明中国固有哲学传统的根脉对于未来中国哲学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强调宇宙以翕聚为主导,是实理如此。其二,在哲学领域不可能达到几何学般严谨的证明,至少迄今为止的哲学发展是这样的。【4】侈谈西方哲学的论证性格的,其实都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西方哲学史中大量类比的、关联的阐说。
宗教意识的普遍性,决定了宗教性文化要素和形态为各文明共有。【6】 在讨论仁体的平爱义时,陈来先生对谭嗣同的《仁学》做了充分的阐发。
对西学各家的评析,则着眼于宏观的把握,而不陷入细节的质证。而在陈来先生近年的研究中,其中的本体论意义成为研究和思考的重心所在。
马丁·布伯、列维纳斯为代表的现代犹太哲学传统对爱与他者的强调,与仁体论有相合之处。仁爱的方向是关联、聚合的,所以不能以辟散为主导。但熊十力将其推广到普遍的存有层面,以为凡物才生即灭,刹那刹那,否定物的连续性和确定性,就难以成立了。思想从来是历史进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思想者是不能免除历史的责任的。正如著作中凸显出的仁体在儒家哲学史上的显现过程,陈来先生数十年的专门研究也可以视为仁体在其个人的哲学思考中显现的过程。中国哲学 对于当代中国哲学——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仁学本体论》的出版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二,根源于大易哲学并在儒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天地之心的观念,是古代仁体论最具突破性的洞见之一。但在不同文明的精神展开中,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却并非确定和普遍的。
警惕思想上的放纵,是所有建设性的哲学思考需要格外留意的。仁体论上承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道学的仁学思想,继踵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等近现代中国哲学家的哲学创制,在与西方哲学的有效对话中展开系统、深入的哲学思考。
在两宋道学传统中,德性就已经不是纯粹道德哲学的概念,四德之元即五常之仁,宇宙论范畴和道德论范畴直接贯通了。每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都有其核心的关切、概念和命题的系统以及思想展开的方式,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历史上重要的哲学家都纳入到思想的对话或指涉关系当中。
另一方面,又以仁爱贯通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立场。仁体论是以仁体为实体的本体论,也是以仁体为实体的本体论,对于仁体的论证,陈来先生有高度自觉。【1】即使我们不像黑格尔那样将过往的哲学史视为精神展开的逻辑环节,也总是在前行者的引领下走上哲学思考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哲学家提出的只是一些缺少内在逻辑和思辨性格的随机洞见。
仁体之一体非空洞僵死的同一,而是内涵分疏的,浑沦一体之中自有灿然有条者基于上述对哲学写作的深刻理解和省察,《仁学本体论》的叙述风格是历史地呈现和回溯。
与这种错觉相伴随的往往是思想本应具有的审慎的品格的缺失。对于仁的自由义则更多表彰梁启超的仁学自由观。
伊川以公言仁,墨子、韩非、船山等主张正义,是为仁的公正义的历史显现。【1】即使我们不像黑格尔那样将过往的哲学史视为精神展开的逻辑环节,也总是在前行者的引领下走上哲学思考的道路。
由于扬弃了理气为核心概念的分析架构,理气动静等讨论中隐涵的动力因问题就不是仁体论所需考虑的了。中国哲学 对于当代中国哲学——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仁学本体论》的出版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换言之,仁体之大用是有其理则的。这一重要的转进使得《仁学本体论》放弃了理气等分析性的概念,以体用作为哲学展开的枢纽。
以当代的哲学话语、融贯的哲学眼光、邃密的哲学阐释回答时代的价值和精神课题,体大而思醇,必将成为中国文明向更高、更成熟的形态迈进的路途中最重要的哲学基石之一。在这部全面研究王阳明哲学的著作中,关于万物一体的阐发更多地是从修养论、境界论着眼。
一旦哲学思考失去了自我约束的内在尺度,便很有可能引向灾难性的后果。怀特海将世界分为价值世界和事实世界,并以价值世界为本体,这一区分虽不无二本之嫌,但其思想指向确有发展出道德的或伦理的宇宙论的可能。
陈来先生的哲学思考从来不自限于中国哲学的范围,而是始终保持着对汉语世界西方哲学研究的关注。6陈来:《仁学本体论》,第429页。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